科技信息网首页 > 资讯 > 详细

探索AI与XR融合新边界:专访北京鑫瀚科技技术负责人郭子龙

时间:2025-08-26 17:18   来源: 网络   阅读量:5473   会员投稿 04

在人工智能(AI)与扩展现实(XR)技术深度融合的浪潮下,北京鑫瀚科技有限公司凭借技术创新在行业内崭露头角,而这背后离不开技术负责人郭子龙的深耕与引领。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交互研究到基于ChatGPT的生成式AI自动化控制系统研发,他以理论突破为基、以技术落地为要,在前沿领域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。近日,我们对话郭子龙,听他分享技术探索之路、行业洞察与未来规划。

记者:您最初是如何与人工智能、虚拟现实领域结缘的?这一选择背后有哪些关键契机?

郭子龙:我与AI的缘分始于大学阶段,当时自动化与人工智能专业刚兴起,课程里“机器模拟人类决策”“数据驱动智能”的内容让我很着迷——原来技术能打破“人与数字世界”的交互壁垒。后来接触到虚拟现实(VR)技术,发现它能构建沉浸式场景,但早期VR存在交互僵硬、数据孤立的问题,比如用户只能通过手柄简单操作,虚拟环境无法“理解”人的意图。这让我意识到,“AI+VR”或许是解决问题的关键,既能用AI赋予虚拟场景“智能”,又能靠VR让AI交互更具象。毕业后我一直沿着这个方向深耕,直到加入鑫瀚科技,有了更完整的团队和资源支持,得以更系统地推进技术落地。

记者:了解到您发表了多篇论文、参与多部专著,核心研究方向集中在“AI与XR交互”“多元数据融合VR技术”,这些理论成果要解决行业哪些痛点?

郭子龙:当前AI与XR融合领域,有两个核心痛点亟待突破:一是“交互不自然”,二是“数据不互通”。比如早期AR应用,用户做手势时系统识别延迟高,虚拟物体无法实时响应;再比如工业VR培训场景,设备数据、环境数据、用户操作数据分散在不同平台,无法联动优化培训效果。

我的论文和专著正是围绕这两点展开。像《人工智能与VR技术研究》,重点提出“AI驱动的动态交互模型”,通过深度学习算法优化手势、语音识别的准确率,让用户与虚拟环境的交互像“和真实世界对话”一样自然;《基于VR技术应用领域创新的设计研究》则聚焦教育、工业等场景,分析如何用VR+AI解决传统场景的局限——比如教育领域,用VR构建虚拟实验室,AI实时反馈实验操作对错,比传统板书教学更直观。

还有结合ChatGPT的专著《基于CHAT GPT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自动化控制系统》,这是我们针对“自动化控制智能化不足”的突破。传统自动化系统需要人工预设规则,面对复杂环境容易“失灵”,而基于ChatGPT的生成式AI能实时分析数据、生成最优控制策略,比如在智能家居场景,系统能根据用户作息、天气变化自动调整温湿度,不用人工反复设置。

记者:除了理论研究,您还拥有多项软件著作权,涵盖AR模拟系统、AI机器人管理等领域,这些技术成果目前有哪些落地应用?

郭子龙:理论最终要服务于实际,我们的软著都是“从场景中来、到场景中去”研发的。比如“机器学习AR场景开发系统”,现在已经用在工业设备维修培训中——维修人员通过AR眼镜看到设备内部结构,系统会用AI实时标注故障点、提示维修步骤,比传统“看手册”效率提升40%以上;“人工智能机器人管理平台集成”则落地在物流仓储场景,能同时管理50+台AGV机器人,AI根据订单量动态分配路径,减少机器人拥堵,仓储分拣效率提高25%。

还有“机器人智能自动化控制中枢系统”,这是我们的核心成果之一。它相当于机器人的“大脑”,能融合传感器数据、任务数据,实时调整机器人动作——比如在生产线,机器人抓取易碎品时,系统会根据物品重量、材质自动调整力度,破损率从原来的3%降到0.5%以下。这些软著不是“实验室成果”,而是经过实际场景验证的,能直接帮客户降本增效。

记者:生成式AI是当前行业热点,您团队研发的“基于ChatGPT的生成式AI自动化控制系统”,相比传统系统有哪些创新?未来还有哪些拓展方向?

郭子龙:传统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核心是“按预设规则执行”,而基于ChatGPT的生成式AI系统,多了“理解”和“创造”的能力。举个例子,在智能工厂的生产调度中,传统系统只能按固定流程排产,一旦出现设备故障、原料短缺,需要人工重新调整;而我们的系统能通过ChatGPT的自然语言理解能力,实时读取故障报告、原料库存数据,自动生成3套以上排产方案,还能向管理人员用文字解释方案优劣,大大减少人工干预时间。

未来我们会向两个方向拓展:一是“多模态交互”,让系统不仅能处理文字数据,还能识别图像、声音——比如通过摄像头识别产品外观缺陷,自动调整生产参数;二是“行业定制化”,目前系统已在制造业落地,接下来会针对医疗、交通领域优化,比如在智慧交通中,结合实时路况数据,自动生成信号灯调控方案。

记者:在推动技术落地的过程中,您遇到过哪些挑战?是如何克服的?

郭子龙:最大的挑战是“技术适配性”和“用户信任度”。比如我们把AR技术推向传统制造业时,很多工厂的设备还是老旧型号,无法与AR系统联网;而且一线工人习惯了传统操作方式,对“戴眼镜干活”有抵触。

针对适配性问题,我们开发了“轻量化数据接口”,不用改造老旧设备,只需加装简易传感器,就能实现数据互通;针对信任度问题,我们先在工厂做“小范围试点”——比如选一条生产线试用AR维修系统,用1个月时间对比试点线与普通线的维修效率,当试点线效率提升30%、故障停机时间减少20%后,工人和管理层自然就接受了。

其实技术落地不是“硬推”,而是“找到用户痛点,用技术解决痛点”,让用户看到实实在在的价值,信任度自然就建立起来了。

记者:作为鑫瀚科技的技术负责人,您如何带领团队保持创新活力?对团队成员有哪些期望?

郭子龙:我觉得保持创新活力有两个关键:一是“贴近行业前沿”,二是“鼓励试错”。我们团队每周会组织“技术分享会”,要么邀请行业专家来讲最新技术,要么让团队成员分享项目中的难点和解决方案;而且我们会拿出20%的研发预算,支持成员做“非功利性研究”——哪怕某个想法暂时看不到商业价值,只要有技术创新点,就可以申请资金做实验。

对团队成员,我有两个期望:一是“既要懂技术,也要懂场景”,不能只埋头写代码,要去客户现场看看,知道技术要解决什么实际问题;二是“保持好奇心”,AI和XR技术更新太快,如果满足于现有知识,很快会被淘汰,要愿意主动学习新东西,比如现在团队里很多人都在研究AIGC在XR中的应用,这就是很好的状态。

记者:展望未来3-5年,您认为AI与XR融合领域会有哪些发展趋势?鑫瀚科技在其中会扮演什么角色?

郭子龙:未来3-5年,AI与XR融合会呈现两个趋势:一是“轻量化”,现在的VR设备还比较重,未来会更轻薄,甚至像普通眼镜一样便携,AI算法也会更高效,在手机上就能运行复杂的XR应用;二是“普惠化”,不再局限于工业、教育等B端领域,会走进更多C端场景——比如VR健身时,AI教练能实时纠正动作;AR导航时,能直接在现实路面上标注路线,比手机地图更直观。

鑫瀚科技希望成为“AI+XR技术落地的推动者”。一方面,我们会持续深耕B端行业,把现有技术打磨得更成熟,帮更多传统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;另一方面,我们也在研发C端产品,比如针对青少年的VR科普设备,用AI+XR让科普内容更有趣、更易懂。我们不想只做“技术研发者”,更想做“技术应用的桥梁”,让AI和XR技术真正走进生活、改变生活。

记者:最后,对想要进入AI与XR领域的年轻人,您有什么建议?

郭子龙:首先要“打牢基础”,数学、编程、信号处理这些核心知识很重要,就像盖房子的地基,地基不牢,后面很难做深入研究;其次要“多动手实践”,不要只停留在理论学习,可以用开源平台做小项目,比如开发一个简单的AR滤镜、用AI训练一个图像识别模型,在实践中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;最后要“关注行业需求”,技术最终要服务于人,多去了解不同行业的痛点,找到自己感兴趣且有需求的方向,这样才能在领域内走得长远。

这个领域充满机遇,也充满挑战,但只要保持热爱和专注,一定会有所收获。(作者唐天阳)

声明: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,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投资有风险,需谨慎。

pic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