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文化名人纪录片《蜀·风流人物——才女薛涛》即将在央视播出
据成都市广播电视台相关人士透露,大型系列历史文化名人纪录片《蜀·风流人物——才女薛涛》将于10月28日、29日,连续两天每晚19:27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-9正式播出。纪录片《才女薛涛》以“一位女性不断与命运抗争的故事”为主线,讲述唐代女诗人薛涛的成长历程。在诗与笺的韵律里,读懂她惊艳时光的风骨传奇!
据了解,为推进优秀中华文化走向世界,落实四川省委“实施天府文艺名作高峰计划,深化文旅名城建设,做强巴蜀名人文旅品牌”部署及成都市委“加强古蜀文明和天府文化追根溯源”要求,成都市广播电视台自2023年起,在市委宣传部全程指导下,策划制作大型系列历史文化名人纪录片《蜀・风流人物》,深挖成都历史文化资源,以杜甫、司马相如、薛涛、杨升庵、陆游、诸葛亮、李白、苏轼10位巴蜀历史文化名人为素材,溯源其巴蜀成长轨迹,再现先贤创造精神与传世佳作,展现其中蕴含的哲学社科内容及治国理政智慧,让更多人感知中华文化、巴蜀神韵与成都魅力。
2023年,该台已完成的《蜀·风流人物》第一季——“杜甫”“司马相如”两部纪录片的制作并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播出。其中,《蜀·风流人物——草堂杜甫》播出后,荣获第32届中国电视金鹰奖(电视纪录片)提名、国家广电总局2024年第一季度优秀网络视听作品、成都首届金芙蓉文学艺术奖艺术类(电视纪录片)等多项荣誉;《蜀·风流人物——司马相如》播出后,获得国家广电总局2024年第二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、第29届亚洲电视大奖最佳剪辑奖、第三十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“十佳十优”颁奖盛典“十优”作品等多项荣誉;两部记录片目前全网的有效点击量已经达到1亿人次。
2024年,该台策划制作了《蜀·风流人物》第二季——“薛涛”和“杨升庵”两部纪录片,其中“薛涛”取名为《蜀·风流人物——才女薛涛》。

(纪录片《蜀·风流人物——才女薛涛》剧照。成都市广播电视台供图)
据介绍,《蜀·风流人物——才女薛涛》分为上、下两集,每集25分钟,共50分钟。以“一位女性不断与命运抗争的故事”为主线,讲述薛涛的成长历程,结合中唐时期成都的社会状况、历史演进、地域文化等,展示以薛涛为代表的巴蜀女性“自尊自信、自立自强”的品质是如何炼成的。
上集名为《浣花惊鸿》,讲述薛涛幼年入蜀、童年丧父、少年入籍的人生经历,梳理她从“伎”到“仕”的曲折成长历程;下集名为《望江涛声》,讲述薛涛中年以后的几次重大人生变故,展示她突破封建枷锁,为巴蜀长治久安出谋划策的政治才能和远见卓识。
据悉,《蜀·风流人物——才女薛涛》历时一年九个月,辗转全球8个城市拍摄,还原了22个历史场景,介绍了11位历史人物,追溯了9处历史遗迹,采访了22位历史文化专家,记述了薛涛的10个故事,深度解析了她的16首诗歌,贯穿起薛涛从7岁到63岁的人生经历。
【相关链接】
学术为纲 细致刻画 再现中唐时期宏大历史场景
《蜀·风流人物——才女薛涛》这部纪录片在历史叙事的维度上,开创性地搭建起一座连接中唐与当代的“时空桥梁”,多重“首次”突破传统历史纪录片的呈现边界,让尘封的历史常识与文化细节在光影中重焕生机。
该片首次以薛涛的人生轨迹为脉络,将唐朝婚姻制度、乐籍制度、校书郎官职等看似零散的历史常识,编织成理解中唐社会结构的“经纬线”。观众不仅能透过镜头了解唐代婚姻中“父母之命、媒妁之言”的礼法框架,更能窥见中唐女性的身份枷锁,以及校书郎这一“掌雠校典籍、刊正文章”的官职背后,文人阶层的政治理想与文化担当。在该片中,这些知识点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记载,而是与薛涛命运紧密交织的鲜活注脚。
尤为值得关注的是,这部纪录片首次以电影级的历史场景还原,完整呈现了“薛涛笺”从原料甄选到成品问世的全过程:从浣花溪畔采摘木芙蓉、木槿花叶,到反复捶打、浸泡制成纸浆,再到加入芙蓉花汁调试出独特的浅红色泽,每一个步骤都严格参照《唐国史补》《云仙杂记》等古籍记载,连匠人手中的工具形制、操作手法,都经过历史器物专家的反复考证。镜头下,细腻的纸浆在竹帘上缓缓成形,映着浣花溪的粼粼波光,让这一被誉为“蜀中文化名片”的文创瑰宝,不再是博物馆里静态的展品,而是能触摸到温度与匠心的文化符号。
为了更精准地复刻薛涛的人生轨迹,创作团队在历史学、地理学专家的全程指导下,重走了薛涛辗转巴蜀的足迹:从她幼年随父入蜀的艰险蜀道,到寓居成都时常去的摩珂池畔,再到晚年隐居浣花溪的清幽之地。每一处取景地都经过文献比对与实地勘察,最终构建出以望江楼为地理核心的巴蜀历史“图经”—— 这座始建于唐代、因薛涛而闻名的楼阁,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地标,更成为串联起中唐巴蜀历史的“文化坐标”。在这张“图经”上,韦皋、元稹、武元衡等影响中唐政局与文坛的代表性人物依次登场:韦皋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时对薛涛才情的赏识与提拔,元稹任东川监察御史时与薛涛的诗词唱和,武元衡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时对巴蜀文化的扶持。而且这些人物的登场并非孤立的历史片段,而是通过书信、诗作、史料记载的交叉印证,形成了环环相扣的 “历史证据链”,为观众理解中唐时期的政治格局、文人交往与文化氛围,提供了科学且丰富的文献支撑。
不仅如此,这部纪录片更以开阔的叙事视野,展现了中唐时期巴蜀地区的宏大社会图景:镜头掠过成都城内“廛闬栉比,商估辐辏”的繁华市井,市集上蜀锦的绚丽纹样与邛窑瓷器的温润光泽交相辉映;更捕捉到巴蜀地区独特的人文风俗——春日里的踏青宴饮、秋日里的登高题诗,以及文人雅集时“以诗会友、以酒寄情”的社交场景。这些细节交织在一起,不仅让中唐巴蜀的社会环境与人文风貌变得可感可知,更让薛涛的人生故事有了更厚重的时代底色。
女性视角切入 挖掘独特巴蜀人文精神
作为国内首部专题聚焦女性精神题材的历史纪录片,《蜀・风流人物——才女薛涛》跳出了传统历史叙事中 “男性视角下的女性剪影”框架,以前所未有的深度,剖开了巴蜀女性性格特质背后盘根错节的文化根系。该片不停留于“自尊自强”的表层描述,而是顺着薛涛的人生轨迹,追溯这种特质的源头——从巴蜀大地独特的地理基因到千年文脉的浸润,从历代巴蜀女性的精神传承到时代浪潮的淬炼,让观众看清:巴蜀女性的“刚”,不是凭空而生的倔强,而是植根于这片土地险而不闭塞、富饶而不耽于“安逸”的文化性格;她们的“柔”,也不是软弱的妥协,而是历经风雨后沉淀的通透与韧性。
这部纪录片开创性地以薛涛人生中的“务实”为钥匙,解锁巴蜀女性“骨气”的深层隐喻。当薛涛因父丧坠入乐籍,面对“乐籍女子难登大雅”的时代偏见,她没有沉溺于自怨自艾,而是以“校书”之能为自己挣得尊严。
在节度使幕府中,她校勘典籍、草拟文书,以不输男性文人的才学打破身份桎梏;当仕途与情感皆遇波折,她没有依附他人,而是在浣花溪畔开辟纸坊,以“薛涛笺”的匠心自立于世。
她的务实,是在命运低谷时 “不困于境、不囿于名” 的清醒,是在时代局限中“寻路而走、寻技而生”的坚韧。而这,正是巴蜀女性“骨气”的生动注脚:不凭虚言立世,以实力安身;不向困境低头,以行动破局!
这种务实与骨气,最终沉淀为巴蜀女性面对人生起落时的从容。
当她与元稹的情感历经聚散,没有陷入“怨妇”的叙事,反而以“诗篇寄意、一别两宽”的姿态转身;当晚年远离官场喧嚣,她没有怅然若失,而是在望江楼畔种竹写诗,将生活过成“竹影扫阶尘不动,月明穿沼水无痕”的恬淡。镜头下,浣花溪的流水年复一年映照两岸草木,正如薛涛的旷达——不是对命运的被动接受,而是看透世事无常后,仍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我的坚守。这种旷达,藏着巴蜀人“生于山川间,见惯风云变”的通透,也藏着女性在时代洪流中“不攀附、不沉沦”的独立人格。
更难得的是,这部纪录片通过薛涛人生经历的细腻还原,让“中华文明多元一体”的脉络在巴蜀女性身上清晰可见。薛涛自幼受中原诗书教养,《论语》《诗经》的熏陶让她拥有“心怀家国、胸有丘壑”的格局——她的诗作中,既有“谁言千里自今夕,离梦杳如关塞长”的文人雅致,也有“却教鹦鹉呼桃叶,便遣婵娟唱竹枝”的巴蜀灵动;她的性格里,既有儒家文化倡导的“修身自持”,也有巴蜀地域孕育的“泼辣鲜活”。
这种“诗书教养与巴蜀灵性”的合二为一,正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缩影:中原文化的“礼”与“理”,为巴蜀女性注入了“柔”的底色——知书达理、从容有度;巴蜀地域的“奇”与“韧”,则为她们锻造了“刚”的筋骨——敢爱敢恨、不屈不挠。当镜头扫过薛涛笺上的娟秀字迹,掠过她晚年隐居的竹庐,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一位中唐才女的一生,更是中华文明在女性身上绽放的独特光芒:柔中带刚,是为风骨;刚中含柔,是为温度。
创新影视技术 呈现国风叙述美感与影调
在视听语言的创新表达上,纪录片《蜀・风流人物—— 才女薛涛》迈出了历史性一步,首次将AI影像技术深度融入巴蜀历史文化名人纪录片的创作,以科技为笔、文化为墨,在光影间勾勒出跨越千年的中唐美学图景。
这项技术并非简单的 “炫技”,而是成为激活传统文化的“钥匙”——当AI算法结合薛涛诗作中的场景描述,原本静态的画中人物仿佛拥有了生命:在表现薛涛与文人雅集的场景时,AI技术将古画中的仕女形象与演员的古装演绎无缝融合,画中“云鬓花颜”的妆容与现实中复原的中唐发髻交相辉映,让观众恍若置身于“画里行间”的中唐世界,实现了“以画入影、以影传情”的独特效果。
更令人惊叹的是,这部纪录片将AI影像技术与古乐、古装、古舞、古诗进行多维融合,构建出层次丰富的“五古交响”视听体系。在古乐复原上,该片创作团队不仅查阅了《乐书》《唐会要》等大量文史资料,还邀请中国古代音乐研究专家参与指导,通过AI技术对唐代仅存的乐谱片段进行算法补全。而在古典舞蹈复原方面,该片创作团队则参照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的舞蹈姿态,以及《乐府杂录》中对“软舞”“健舞”的记载,让舞者精准还原出中唐舞蹈的灵动和奔放,尤其是在表现薛涛创作“薛涛笺”的场景时,舞者以柔美舞姿模拟纸浆成型、染色的过程,让“无声的工艺”化作“有形的舞蹈”,实现了文化与艺术的双重表达。
对于经典唐诗与“五云体”书法的呈现,这部纪录片同样别具匠心。在表现薛涛创作《送友人》《题竹郎庙》等诗作时,AI影像技术将诗句转化为动态的书法投影,“五云体”独特的飘逸笔锋在屏幕上缓缓晕染,与画面中薛涛挥毫泼墨的场景相互呼应。这种呈现方式不仅让观众直观感受到“五云体”“笔势纤劲,似非女子所书”的艺术特点,更通过诗句与画面的联动,让“诗中有画、画中有诗” 的古典美学意境得以完美诠释。
最终,这些元素共同构建出浓郁的中国风叙述影调,复刻唐代绘画的“青绿山水”质感;旁白语言则融入唐诗的韵律感,与古乐、古舞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。当观众沉浸在这样的视听氛围中,所感受到的不仅是一部纪录片的叙事魅力,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“形神兼备”的独特美感。
声明: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,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投资有风险,需谨慎。
热点精选
- 「city大吉」沪上限时开启,在city's2025-10-27 14:05:17
- 利亚德OptiTrack赋能拉斯维加斯巨幕,2025-10-27 13:33:07
- 58同城·优信拍总经理于洋:拍卖的本质,是效2025-10-27 10:08:21
- “AI + 反诈” 用户服务特色课走进云南山2025-10-27 10:07:49
- 广州太古汇SKY PLAY城市天空节启幕 金2025-10-26 20:23:15
- 爱家爱自然・红山亲子嘉年华圆满落幕,江苏移动2025-10-26 20:23:01
- 孙燕姿巡回演唱会内地收官站开唱,近五万歌迷齐2025-10-26 20:22:43
- 中国东航携手瑞金医院赴云南沧源开展医疗义诊2025-10-26 20:22:22
- 大学生熬的不是夜,是自由狂欢2025-10-26 20:22:00
- 苏州镒升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:以技术匠心,引领2025-10-25 12:30:28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