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技信息网首页 > 互联 > 详细

11岁患儿脑瘤术后歪头斜视, 厦门眼科中心精准手术助其“正位”

时间:2025-05-08 09:25   来源: 网络   阅读量:4283   会员投稿 04

双眼偏斜严重、眼球转动受限、头向右肩倾……近日, 11岁的小恺(化名)因后颅窝脑肿瘤切除术后放疗出现斜视症状,在父母的带领下来到厦门眼科中心求诊。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科带头人、主任医师潘美华教授接诊后,为其制定了精准的手术方案,成功矫正眼位。

3年前,小恺因小脑蚓部髓母细胞瘤在外院进行了“后颅窝脑肿瘤切除术”。手术虽顺利完成,但不幸的是,术后小凯出现右侧面瘫、右侧上下肢偏瘫、癫痫等并发症,且在放疗3月时其双眼开始偏斜并逐渐加重。尽管经过康复治疗,小恺的眼位及肢体运动稍有改善,但其双眼眼位偏斜仍较为明显。在复查头颅核磁确认病情稳定后,为进一步诊治眼部病情,近日,小恺一家慕名找到了潘美华教授。

潘美华教授详细检查后发现,小恺的右眼大内斜,眼球固定于鼻侧、外转明显受限,且有上睑内翻、倒睫等症状;左眼外斜明显,内转、上转均有不同程度的受限,合并有头向右肩倾、面向右视线向左的代偿头位。眼部CT检查结果显示其双眼眼轴向左偏斜,双侧视神经眼内段附着点向右侧偏,且其右眼内直肌较外直肌增粗,左眼外直肌较内直肌增粗。

 

初步分析小凯的病情后,潘美华教授判断其患有麻痹性斜视。“该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,发病原因也各不相同,在短时间内明确其病因和分型具有较大难度,易误诊、漏诊。”为进一步明确病因及诊断,潘美华教授进一步深入了解病史、全面细致分析评估病情,最终确诊小恺患双眼麻痹性斜视(核性眼肌麻痹)。

“患儿眼位偏斜已有3年,眼部病情复杂,虽可考虑通过斜视手术改善眼位,但眼球运动功能否恢复尚未可知,有分次及多次手术的可能。”经与患儿家属多次深入沟通解释病情后,小恺的父母接受了斜视手术的建议。经系列详细的术前检查后,潘美华教授以矫正眼位为主要目的,根据小恺的病情初步制定了手术方案。“得先通过术前牵拉试验判断眼外肌挛缩情况,以及斜肌、垂直肌是否异常。此外,因患儿术前检查时配合较差,术中矫正眼位后需进一步观察右眼上睑内翻及倒睫情况,以此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倒睫手术。”通过术中牵拉实验,潘美华教授发现,患儿右眼内直肌阻力大,下直肌阻力稍大;左眼外直肌阻力大,下直肌阻力稍大,并最终确定了手术方案。

在潘美华教授的主刀下,小恺接受了双眼显微斜视手术及睫状血管分离保留术。手术顺利完成,术后上睑倒睫明显改善。第二天复查结果显示,患儿眼位顺利回正,视力较术前明显提升,头向右肩倾的代偿头位也有明显改善。术后一个月后复查结果显示,患儿恢复较前更为良好,家长欣喜不已。“后续还是要坚持定期复查,以便及时跟进眼部病情变化。”潘美华教授细心叮嘱道。

 

麻痹性斜视是什么?

麻痹性斜视是由支配眼球运动的神经核、神经以及眼外肌本身麻痹所致的神经眼科疾病,临床表现主要为由眼肌麻痹而导致斜视、复视、眼球运动异常以及异常头位等。核性眼肌麻痹是指脑干病变(血管病、炎症、肿瘤)致眼球运动神经核(动眼、滑车、外展神经核)损害引起的眼球运动障碍。

髓母细胞瘤是发生在小脑的原发性神经外胚层瘤,儿童多见,约占儿童肿瘤的20%,手术、术后放化疗是治疗的重要手段。手术可出现颅神经受损,其中包括眼球固定或运动受限、眼睑下垂或不能闭合、口角歪斜、伸舌偏斜、鼻唇沟变浅、吞咽反射减弱及口齿不清等。运动神经受累,主要表现为肌力减弱、肢体活动受限、肢体不自主运动、独坐不稳和行走不稳。

潘美华教授提醒,有颅脑手术经历的患者在术后若发现有眼睛偏斜等不适症状,建议予以重视,尽早就医,避免影响正常生活及身心健康。

声明: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,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投资有风险,需谨慎。

pic10